【资料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陈智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我们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不会被骗,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对骗子的手段一无所知。”亲历了校园电信诈骗的大学生芮金,在第一届“警学联盟·校园无诈”优秀反诈作品揭晓仪式上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8月29日晚,北京海淀警方第一届“警学联盟·校园无诈”优秀反诈作品揭晓仪式在清华大学举办。自2023年3月启动的防电诈主题海报和短视频征集大赛,共接收到海淀区2000余名高校学生提交的参赛作品1235件。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民警杨梦浩介绍,今年以来地处海淀区各高校学生每天因电信网络诈骗而受损的总金额,如果按照现场一千名观众来算,足够送给在场每人一张演唱会门票。
杨梦浩分析,从校园诈骗案件类型来看,虚假购物服务、刷单返利、冒充电商物流客服、冒充熟人四类案件总和占比超过2/3,其他的还有冒充公检法、论文代写、游戏交易等诈骗手段。
来自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芮金正是“冒充熟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他讲述,2021年12月3日,他收到高中同学的借钱信息,起初也怀疑过对方身份,但随后收到对方接连几条是本人声音的语音后,芮金打消顾虑给对方转去1000元。直到对方穷追不舍再索取1800元,芮金才想起曾在反诈宣传了解到,诈骗金额达到3000元可以立案追究法律责任。“她要求的2800元很接近3000元,我再次怀疑这是骗子。”最后,芮金报了警,也终于联系上高中同学本人,得到对方账号已被盗的消息。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魏路加被聘任为“校园反诈宣传大使”。他说,2022年身边好友因为贪图小便宜,在QQ、微信上联系渠道买电子游戏“皮肤”,但转账后消息就如石沉大海,最终几百元“打水漂”。魏路加作为高校学生,他认为正是因为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认为自己对手机、电脑以及互联网都非常了解,防范心弱加之特别自信,导致容易上当受骗。
对此,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高校内保支队副中队长程长昊表示,在电信网络诈骗面前,不分学历高低、不分性别、不分长幼。他提醒社会阅历不足、收入来源单一的大学生下载全民反诈APP并开启来电预警,收到96110反诈劝阻电话时及时接听,把握不准信息来源是否真实时应及时向派出所求助。
关键词: